我闻太师不想回朝

弹作琵琶写作琴

#琅琊榜中人#萧景琰何许人也【剧评/人物评论】


一、《琅琊榜》是个好故事

《琅琊榜》尚未播出前笔人曾预期说这部剧将是2015年最精彩的电视剧,没有之一。及至电视剧上映,可以说是未负期望,在同类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里无论是制作质量还是作品还原度都是最高的。

当然,它并不完美。

《琅琊榜》在审美和制作上都充分尊重了观众的审美情调,让我们难得在花花绿绿的古装偶像剧荧屏上看到了久违的古风神韵,同时正剧化的制作风格和演员精彩的表现更进一步加强了它的质感,可是与此同时网络小说本身的一些不足却因此被凸显出来,比如说大家议论纷纷的权谋、情节推动等设置就显得有些压不住分量,有些网友认为剧情太过理想化,整个故事就像一则童话,而主角梅长苏的计谋得以达成更像是在反派们的配合下完成的,有种理所当然的童话式圆满。

对于这种看法,笔人能够理解其理由,同时也保留我自己的一部分看法。《琅琊榜》不是历史剧,不是正剧,作为一部网改古偶电视剧它本身已经足够好了。当点击率收视率纷纷上扬,舆论将其封神时,诚然我们依旧能够在剧作中找到不少不足之处,但是毕竟瑕不掩瑜,纷纷而来的赞誉让我们看到的其实是观众对于电视剧制作和质感的渴盼已经毫不逊于久旱望甘霖。

古装偶像剧作品比比皆是,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作品上映,而让观众感觉到剧作方把自己当做一回事的作品,依然犹如沙漠上的绿洲,少得可怜。

像样的剧情,合理的言行,符合正常人智商情感的反应,以及消失了许久几乎要被以为失传了的中国式古典浪漫神韵……这些已经让我们等待了太久太久,以至于终于得到便觉无比珍惜。

至于情节设置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些BUG问题,则在剧情铺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隐晦的暗示来理解揣测,例如北燕勇士百里奇其实是梅长苏早早安排下的,如果观众还记得第一集梅长苏曾用两年时间帮助北燕六皇子荣登太子之位的事,那么利用职务之便在邻国安插几个人手内应这等小事说穿了真的一点也不稀奇。百里奇应该不是单单为了郡主招亲安排下的,像这样的人用处无疑将会很多。故事后面部分曾透露,北燕的军队是靖王的老对手,这就意味着两国常有战事,一颗爱国大梁心的梅长苏如果放过这样的机会不做任何安排那才叫令人惊奇呢。

而类似这样含蓄的解释还有很多,每当梅长苏有如神助的挖坑布局获得成功后,总有人觉得太简单了些,理由呢?理由就是如果一个人在暗中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处心积虑地观察你、调查你、研究你、想坑你而你毫无所觉,那么你被坑会是一件很稀奇的事吗?

每个人都有盲点,除非它自己显露出来,否则在已经习惯了忽略的视野里是很难察觉到他的存在的,譬如萧景琰。

二、萧景琰何许人也?

皇七子萧景琰,故事开场时三十一岁,自称朝中三省六部没有半点人脉,郡主说他自有风骨,故而战功赫赫未得封赏,蒙挚说他生性耿直不善权谋,最厌恶权力之争。母亲静嫔医女出身,沉默低调,母子俩几乎没什么存在感,乃至宫人都敢嘲笑堂堂皇子是“哪个牌面上的人”。

书中和剧中所给出的人物相关信息基本就这么多。全剧观完,关于靖王殿下大写的耿直大家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其曾中夏江的离间之计,且成为全剧最后一个知道梅长苏身份的人更让观众对其智商产生了质疑。更甚者在网络传言里沦为“颜好手美易推倒,梨花带雨小哭包”的傻白甜形象。以至于当大结局来临之时梅长苏故去后大家都很担心大梁未来的命运,因为新皇帝陛下似乎太好骗了,所以许多同人作者往往安排了全剧MS智商唯一能跟梅长苏一较高下的蔺晨来辅佐皇帝陛下处理那些他不擅长的阴谋诡计,真是比苏兄还要操碎了心。

而实际上的萧景琰真的那么傻白甜吗?

我不信。

可能是Get点不同,被引证为靖王智商堪忧的两个例子恰恰是最有缘故的。

有些观众很受不了靖王动辄质疑梅长苏的行为,认为这是不识好人心的举动。然而靖王必定是要质疑梅长苏的,其一是所说的性格因素,反感和质疑几乎是 “不擅权谋”的靖王对于机关算尽的谋士的必然反应,对于“算尽人心”这种行为会一拍即合一见如故的人那是梁王、太子、誉王而不会是靖王。

其二则是人为所制造的必然因素,靖王会怀疑、不信任梅长苏第一归功于夏江大大对人性和时机的准确把握,龙有逆鳞触之即死,靖王的致命弱点就那么两个,简直是一击必中怎么玩怎么是。

第二归功于小新的特殊地位以及静妃的性格,小新是静妃的贴身侍女,从剧中可见在她暴露之前,只要静妃有随侍的场合,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交给小新去做的,所以在靖王的印象里,小新就是母亲忠心的随侍,她的话是可信的,而当静妃与小新同时描述这件事时靖王更相信小新的说法,为什么?其一,在靖王看来静妃是当事人,小新是旁观者,描述可能更加客观(……)。其二,静妃的性格一贯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她的描述让靖王觉得母亲的轻描淡写是为了避免儿子和谋臣发生龃龉的委曲求全,隐瞒部分事实符合静妃的性格心态和立场。其三,因为静妃知道梅长苏是林殊啊!所以她才能够坚定地相信梅长苏而怀疑小新,假如梅长苏不是林殊的话静妃会为了一个不相识的谋臣而怀疑自己的贴身侍女吗?会吗?!

说到造成靖王不信任梅长苏的第三大功臣,或者说始作俑者,那就是梅长苏自己。从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两人相识以来,梅长苏在靖王面前所做的事情主要有两个方面:出谋划策以及,不遗余力地抹黑自己。

一个正常的谋士当然不会这么做,他们往往会积极争取主君的信任以为立身扬名的根本,例如一出场时北燕归国使团的大人在觐见誉王前与接人的那位大人两个表情下微妙的暗潮便是根源于在主君面前地位的争夺与较量,机锋之下比较的就是谁更有用,谁更受信任!而梅长苏在靖王这里恰无敌手,他唯一的对手就是靖王,是他自己,是他们深刻友谊,是对方对自己的了解和感情。

许多时候在梅长苏的任务单里如何在故友面前不暴露身份才是排位第一,反而比如何扶持靖王上位更有难度。

梅长苏在获救之后就开始与蒙挚通信,在与霓凰郡主交往时往往情不自禁,在静妃面前几乎是听凭自然地暴露,他并没有尽力地隐瞒自己的身份,很多时候甚至是顺水推舟地要他们知道自己是谁,唯独面对萧景琰时,梅长苏时时刻刻处心积虑,滴水不漏防微杜渐,如果有一点端倪引起靖王疑心则立刻进行合理解释补救,此外更是不遗余力地给自己刷负分,拼命地让靖王看到他的心机、腹黑、无下限,很怕被和记忆里的小殊联系到一起。

显然他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虽然靖王对苏先生自我抹黑的行为也不是毫无察觉,但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依旧不能不怀疑这个拼命强调自身“谋士”特质的人会为了大利而牺牲小节。让静妃受暂时的委屈而取得博弈中的优势这种事情对于一个谋臣来说并不是很稀奇很出格的事情,如同誉王让皇后受暂时的委屈而对付政敌一样。

林殊知道靖王的底线,所以绝不会去碰触,而“不是”林殊的梅长苏这个始终强调自己是个不择手段的谋士的人呢?他怎会知道靖王的底线?即便知道,他又会在意吗?

不得不说苏先生在努力给自己刷负分以保持靖王心目中和林殊光明形象的距离时,也亲手种下了隔阂的种子,他并不是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所以私炮房事件后他对蒙挚和霓凰说“他怀疑我有什么不对?”但比起另外一个不可预期的后果造成的多年心血功亏一篑,他宁愿选择承受误解和疑虑。同时也是因为他自信,他相信无论发生了什么他都能让萧景琰重新听取他的意见。只是他没有预料到它后来爆发出来的时机和效果,也没有预料到波折过程所造成的影响。自己埋下的种子吼着也要把它拔掉。

人物性格和心态促使了这两个事件的形成,我们看到靖王的正直,也看到他的固执,而对于个人才智方面剧情表露的却不是很多,我们能看到他查案时的敏锐,对梅长苏计策的领会从开始不得其法到后来闻弦歌而知雅意,从对太子吹毛求疵生硬地辩驳到与誉王针锋相对不见逊色,他的成长有目共睹。而除此之外对人物更多的理解则需要更多的想象和揣测。

如果打开脑洞,笔人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靖王真的那么耿直吗?

个人认为说他正直是对的,倔强也是对的,那么正直倔强的人就一定耿直吗?靖王的耿直是不是也掺杂了更多的因素使然呢?

书中剧中对林殊的少年时期有过一些透露,例如言誉津曾讲过他小时候因为太过粘人被林殊不耐烦地绑在树上然后靖王背锅的故事。这个故事所反映的不只是少年林殊跳脱的心性,还需注意到‘耿直’的靖王在面对好友如此不爱护幼小的行为第一没有逆耳指责他行为失当,第二没有见义勇为地解救小朋友于水火之中,他选择了默默地背锅啊背锅——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参与、是默许、是同谋啊亲!

另外一个反应了靖王殿下绝对不会是个死板少年的事实就是他和林殊之间坚固的友情。林殊是什么人?霓凰眼中金陵城里最明亮的少年,太皇太后最宠爱的孩子,当世大儒的得意弟子,赤焰军的少帅,多少人于赤焰之案后谈起他都不知有多么惋惜。这样的一个人会因为你是皇子而刻意交好吗?须知即使是日后被大家目为心目中的英主的祁王殿下,林殊也是曾像戚猛一样试图威吓他人而兵刃相向过的(虽然后来因为对上司大不敬被爹狠狠教训了一顿),这么一个不服天地管的人物会喜欢和一个木讷、耿直、不知变通的人朝夕相对形影不离吗?亲们,别忘了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爱家爱国是他们,说赤子之心是他们,说调皮捣蛋,其实也是他们……


正直和耿直、木讷和不知变通是有区别的,我同意靖王在大节和大局上的正直倔强,但私以为在生活的小节上,靖王殿下很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老实。可以佐证的是梅长苏在回忆他和靖王的友情的时候说过,对方始终是那个有时被他欺负,有时会欺负(?!)他的好朋友。

亲人哪!误会靖王殿下万年受气包的童鞋们哪!先不说欺负人这些行为是否符合靖王耿直的设定,单是能够欺负林殊这个事儿就已经够刷新大梁国记录了吧?即使是损友之间的小小玩笑也可以推想到靖王殿下少年时期的风采了。蔫坏?腹黑?天然?但肯定绝对不呆。

关于靖王殿下绝对不傻这件事的论证例举还有很多,比如在梅长苏暗暗筹划的十二年里,他和蒙挚偷偷联络,他悄悄派人帮助霓凰抵御外敌,而偏偏经常转战于各个战场的靖王这里,他毫无动作。当然可能原因之一是靖王未曾遇到过强敌,对手都是西瓜白菜麻麻的,不知道三军夺帅的重要性没有对这个皇子重点下手?但反而靖王殿下自己说在百万军中斩将夺旗的事他常干,和北燕这种机动性战斗力都极强的骑兵国是老对手。霓凰郡主说他战功足以加封亲王,可见胜迹不俗。否则以他回京面圣换不换衣服都要动辄得咎的处境一经战败将是个什么下场?

十二年里靖王在京中活成了个小透明,而在战场上却战功累累声威日重(这个不是我吹,君不见梅长苏令誉王放弃庆国公支持靖王的理由:论军中影响力,十个庆国公也抵不过一个靖王哪!庆国公那可是誉王千辛万苦挖过来的宝贝!)这的确是个很奇怪很值得思考的事情,如果我们不把它当做设置问题去思考的话,那就意味着更深的意思。

兵者,诈也。常胜将军是个傻瓜,这话你信吗?

梁王对祁王和赤焰的处置其根源在于对皇子和军权关系过于紧密的忌惮,而靖王不仅是皇子、得以领兵,更是坚定地站定了倾向祁王的立场,皇帝如果想要打发一个人离得远远地有很多方法,想要清除一个人更是易如反掌,那么让这样一个摆明了立场不同的成年皇子领兵的行为不是很奇怪吗?

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第一,让靖王领兵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赤焰之后,大梁几乎无人可用。霓凰震慑南楚不可调动,大渝梅岭之战后再无动静,而虎视眈眈的北燕怎么办呢?当然还有一个人选:蒙挚,可是还记得梅长苏为什么要上战场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蒙大统领是梁国第一高手,但他更适合做一个打仗的将军而不是三军统帅。看看故事结尾时那群武将的表现就知道了。或许还有个谢玉,可是好不容易才钻进权利中心的谢侯爷怎么会冒着英明毁于一旦的危险放弃侯府的前途而去吃力不讨好的打仗呢?打败了要问罪,打胜了看看赤焰军的下场吧!所以这个人只能是靖王了,打败了顺理成章地问罪,打胜了不赏不罚而已。

第二,因为靖王他“耿直”啊!他冒着触怒皇帝的危险摆明立场这种态度让梁王为之恼火,让众人看到了这个人的正直、倔强,同时也往往留下此人意气用事感情用事的印象。有时候勇敢的同义词就是犯傻。这种傻气的执拗、死不悔改的倔强除了让人无可奈何之外也让人觉得他不隐藏、无心机。至少比起各有算盘的臣属或心思玲珑的皇子来说,靖王的傻耿直和缺心眼儿更让人放心。

萧景琰对于赤焰案的激烈反应是性格使然,而在案件逐渐在大梁君臣心目中淡去后的若干年里,他的耿直不知变通未尝也不是一种保护色,出于对兄长故友的信任和坚守,出于对朝局和权谋的失望和痛恨,出于不得已的自我保护,出于对庭生的保全,顽固却不再发声。

直到十二年后梅长苏出现在金陵,这期间萧景琰可以说是一个人挺过来的,没有伙伴,没有朋友,除了母亲的默默支持外,就算是和心理上极为相似的霓凰郡主也是君子之交。

此时再看他的“三省六部中没有半点人脉”感觉已经大大不同,你或许可以解读为靖王对朝堂没兴趣、或者说他没手段,但同样也可以解释为他在这十二年里对于兄长和赤焰、对于梁王和朝堂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军中表现证明了他的价值,避免了被无故牺牲;完全放弃政治上的筹码使他毫无威胁,躲开了权利的竞争,正是这看起来毫无根基的处境才使得他们母子在多方的博弈中真正得以保全。 

小哭包/真汉子?

靖王殿下除了是梁王诸子中(毫无疑问)最美貌、(从这里我们可以从梁王陛下的好恶看出他与一般昏君的显著不同:他并不是一个颜控。同样我们可以根据陛下后宫里寥寥嫔妃数量和基本年龄段看出陛下其实也并不好色来着)最耿直的一个之外另一个让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的特点居然是爱哭?!

君不见全剧中眼泪最多,频率最高,从头哭到尾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唉唉,说起哭这个事来,电视剧里哭得最勤的男人莫过于刘皇叔了,即使作为三国的死忠粉也不得不说,每次看到皇叔哭戏我也是万分同情孔明,一个大老爷们哭唧唧没完没了岂不无奈,偏又不能跟他对哭,也就只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然而靖王殿下哭起来则是另一个效果,可以想见该演员此后的戏里必然少不了这一折。

然而说到靖王爱哭,这其实也是一个错觉。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虽然我们靖王哭起来是挺好看的,但那都是情之所至,绝与林妹妹的伤春悲秋不相干,且他流泪的场合也十分固定,只有在静妃娘娘面前才会毫不掩饰地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另外两次含泪一是对着复生的小殊梅长苏,二则是对着林殊的灵位。此外他对谁哭过?梁王?太子?誉王?蒙挚?霓凰?夏冬?战英?没有!完全没有!寻常人看不见他的眼泪、他的悲伤、他思念和脆弱,登基为帝后恐怕再也没有人有机会见证他柔软的内心了。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男子汉、是不是有担当、是不是顶天立地其实与他流不流眼泪完全没关系,眼泪可以是软弱,也可以是温情,无泪可以是坚强,也可以是冷漠。梅长苏苦心筹谋呕心沥血,最终选定了靖王作为他所扶持的对象,我想这也必定是他反复思虑再三斟酌后的选择。若他认为靖王不具备明主的潜质,无法达成他们那份盛世理想,我想他也决不会把靖王推进夺嫡这个漩涡之中。获得帝位或许是一种成就,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同样意味着折磨,赤焰之案让他们彻底褪去了对政治斗争的天真幻想直面血淋漓的现实,然而为了终结这样的悲剧,他们却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保留一份天真去扛起世俗、利欲人心的重压,去实现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琅琊榜》的结局不是任何意义的大团圆,林殊固然达成了洗雪污名的目的,却终还是辜负了霓凰的痴情,亏欠了蔺晨的风景,错过了景琰的盛世,没有实现对任何一个人的诺言。而萧景琰登上了王位,这也并不是一个胜利,他的崎岖之路才刚刚开始,并且没有一个结束的期限。人常说皇帝是坐万里江山,守无边寂寞,少年时的谈笑风生早已远去,青年时的莞尔喜悦故友重逢也终于昙花一现,从成为太子开始,臣僚们已发现他的笑容越来越少,最后冕旒之下的萧景琰脸上已经再看不见一丝笑容。我们不知道他最终是否会赢得他承诺过的清平盛世,但我们已经亲眼见证他为之所失去的那些宝贵的东西。

所以难怪梅长苏总要事事操心劳神费力,所以他才要扛起那些血腥和黑暗的事情为萧景琰争取保留一分安宁和纯净。故蔺晨嘲笑他太过操心,靖王自有靖王的担当。

梅长苏未尝不明白这个道理,靖王的路是靖王自己所选,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并不存在着谁亏欠谁谁连累谁的问题,只是或许他仍是觉得愧疚不能释然,梅长苏的苦难有尽头,萧景琰的跋涉却无止境。

因为经历过,他知道陷入黑暗是什么滋味,他明白设计阴谋会让内心如何痛苦,明白本来不是这样的人,却被命运逼迫最终不得不去做那些让内心充满自厌的事情是怎样一种折磨。

梅长苏怕萧景琰认出他,除了担心事与愿违之外也未尝不是恐惧于对方因他的变化而表露出失望之情。因为亲身体会这过程,所以更加明白萧景琰未来的道路意味着什么,他是竭尽全力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多做一分是一分,更甚者献出生命为好友的盛世奠基,而靖王也将不负江山之诺毅然挑起那片锦绣山河!

子衿青青,红衣烈烈。鞠躬尽瘁,以身许国。

P's:忘了一条关于靖王殿下武力值的讨论,那就是萧景琰的武功有多高?
同人凡写此处多以靖王武功麻麻的,至少常常是打不过蔺晨的,真是这样吗?
我觉得有待商榷。
以为靖王武功不高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条源自飞流的说法,飞流知道靖王教导庭生时说他武功"很差",另一条是源自靖王自己对于没有上琅琊高手榜的说法,大意说,我们这种战场杀伐之人都能上榜的话不是让江湖中人见笑吗。
于是大家就以为靖王殿下大约除了人品外,武力值智商值似乎都不太高,为人又不够城府,很是操心。然而仔细思索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很不可靠。
理由一,飞流当然是不会说谎的,所以他是真的认为靖王武功不高,那么谁武功高呢?蒙挚和他自己。蒙挚是大梁第一高手不用说,飞流的武功也是有目共睹,除了输给蒙挚外我们也就只知道他很怕蔺晨,但这也并不代表蔺晨武功比他厉害,恐怕更多还是积威所至。
所以飞流如果以飞流的标准评判,那除了蒙挚和他自己外估计就没有几个不差的了。
理由二,靖王的说法也不太可信,为什么呢?其一这是带着自谦意味的自我评价,其二战场杀伐之人上了琅琊榜的也绝对不少,比如蒙挚,比如霓凰,甚至还有萧景睿,虽然类别不同但分析一下也能知道,根据后面对话可知当初萧景琰和林殊的武力相当,可说是互有胜负所以才会互不服气(别跟我说林殊会因为身份放水,这等于骂人了),那么保守点说同样经过多年的军旅生涯磨练靖王就算不比霓凰高也是差不多了。所以靖王上不上榜恐怕和他的武功高低是没关系的,就像上榜对霓凰是一种帮助,不上榜对靖王也是一种保护,有苏兄在,暗箱操作不要太方便哦~
题外话,说蔺晨武功未必比萧景琰高并非是出于私心,而是个人对医术和武术进境的一点看法。
进来凡举描写医术武功都容易走上功利轻率的路线,似乎只要得到两本传世医典绝世神功就能起死回生所向披靡了一样,这未免太看轻了医学和武学。没有足够的临床经验,不懂得辩证,不去用心钻研就想成为名医无异于痴人说梦。同样,不花费足够的时间去练功修习就想指望吃颗仙丹灵草一举练成盖世神功这纯粹是笑话。这两门学问都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才能有所成就的技艺,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就算有先天后天之分,没有足够的用功也是不可能成为高手的。
所以思考一下蔺晨和萧景琰两个人的身份性格环境技能点,蔺晨轻功可能要好一些,但真打起来恐怕还不好说。

评论(14)

热度(89)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